通化市重点项目建设硕果累累亮点频闪

  去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三个五”发展战略、中东西“三大板块”建设和“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确保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在通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今年,我市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经济发展保卫战,做到了两战齐开、两战必胜。认真落实“十大行动、百项工程”战略部署,坚持“项目为王”的工作方针,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年”“项目达产达效年”活动和“冬春会战”“三抓”“三早”专项行动,取得了很多新成果,涌现出诸多闪光点。

  完善机制创新举措坚持“项目为王”统领项目建设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将其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把手”工程,研究部署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持续开展“项目建设年”“项目达产达效年”活动和“冬春会战”“三抓”“三早”专项行动,建立领导包保、项目专班工作机制,全过程、全链条协调解决问题,加快项目落地见效。

  活动牵引,坚持全程全链抓实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年”活动为统领全市项目建设工作的抓手,活动包括项目谋划行动、小项目精细化管理行动、新建项目集中审批行动、“三早”项目集中开工行动、项目入库纳统行动和竣工投产收官行动,全力推动更多项目、特别是产业类项目尽早投产达效。

  完善机制,坚持全市联动推进项目建设。建立完善了包保服务机制、审批会商机制、问题协调机制、入统沟通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和调度通报机制六项工作机制,加强全市上下统筹协调联动,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深化改革,坚持优化营商环境招引项目。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行动为引领,落实优化营商环境100条,打造“通·通办”服务品牌,深化“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建成市区政务服务中心和一体化政务平台,实行基层政务服务事项“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帮代办”,建设六大基础数据库,开展“无证明城市”建设和信用示范城市创建,全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对接政策,坚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项目。截至目前,已下达中央预算内资金3323万元,用于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排水防涝项目建设;为28个项目争取到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32.28亿元;中央新增投资项目通过省审核报国家63项,申请额度14.1亿元。

  创新举措,坚持紧盯要素保障服务项目。为落实“十大行动、百项工程”战略,推进项目早生成、早落地、早建设、早达效,在土地、能耗、环境、水资源、资金、人力、用电、水热气供应等要素保障方面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落实监管责任、发挥要素效益,实施清单管理、全程跟踪调度。

  扬长补短,坚持紧跟政策导向谋划项目。目前已谋划新基建“761”工程项目507个,总投资1576亿元,落实“十个围绕”谋划项目301个,总投资2643亿元,为我市未来发展做好了充分的项目储备。

  步伐加快改革深化项目建设硕果累累亮点频闪

  不含梅河口市,2019年以来,我市共计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486项,其中今年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245项。通过项目建设,支撑了有效投资稳定增长,促进了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构筑了具有通化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框架,推动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区位优势。2019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0%,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经济发展保持平稳,突出工业支撑。开展工业服务攻坚专项行动,50户重点企业持续向稳,实现产值284.3亿元。通钢债务优化已通过司法程序进入实质性操作。实施工业“三百”计划,17户升规企业新增产值17.3亿元,110种产品实现产值42.2亿元,65个投产达效项目新增产值2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 比重增幅位列全省第一位。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6户、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17户,54个项目列入省级科技发展计划,7个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2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万通自主研发新药“关黄母颗粒”投入生产。高技术企业产值增长6.1%。我市获2019中国智慧城市创新成果奖。出台优化营商环境100条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10条。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和群众减负14.2亿元。应急周转基金启动运营,实现企业无还本续贷,为65户企业提供21亿元转(续)贷资金,降低企业财务成本6029万元;通过动产抵押、专利权质押、“银税互动”为企业融资14.9亿元。举办第二届企业家节、首届新生代企业家论坛。深入实施“五转”,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11284户、小微企业3044户、“四上”企业34户,“规改股”企业5户。民营经济占GDP 比重达到58%。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医药产业提质发展。实施59项5000万元以上医药健康产业项目,东宝生物医药产业园、金马国家级1.1类新药项目等加快建设,甘精胰岛素获准上市,17户医药企业完成GMP 认证。通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修正药业产业联盟标准化省级试点获批。医药产业产值增长6%。食品产业提速发展。清河野山参国际交易中心等亿元以上项目进展顺利,人参产业产值增长15%。葡萄酒系列产品在国际国内大赛中荣获多项金奖,通化葡萄酒品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玖参源玉米蛋白、尚东睿食品深加工、天肽核桃肽等项目快速推进。食品产业产值增长22.9%。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编制完成旅游优化发展专项规划,冰雪产业示范新城、龙湾熙嘉荒生态旅游等项目取得新进展。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列入国家5A级景区公示名单。3户企业入选国家级、15户企业入选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优势产业和新材料、新业态稳步增效。冶金、建材、石油机械、化工、能源等产业平稳发展。年产3.5万吨石墨电极、兴达石墨等新材料项目加快推进,三聚碳基复合肥和奉珠造粒站等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竣工投产。顺丰医药供应链吉林省总部落户港务区;万达城市广场建成开业,江南商圈规模品质不断提升;吉林股交所通化分公司取得营业资格;省级“电商村镇”累计达到67个,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400亿元。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深推“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标准化达到100%,“最多跑一次”事项达到94.8%,一体化平台政务服务事项办结率99.9%。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实现全程网上办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规范化,“互联网+监管”综合排名列全省第三位。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居全省第二位。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被评为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佳机构。持续拓展开放合作。医药高新区医药健康创业园建成使用,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内陆港务区对外合作扎实推进,年货物吞吐量达到900万吨、增长20%。集安边合区公路口岸正式开通。积极对接省委、省政府“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编制“一廊、一带、一环线、一通道”4个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谋划实施重点项目136项。深化与台州对口合作,两地金融、项目、人才、商贸、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不断加深。持续开展精准招商。制定招商引资政策若干规定,“走出去”“请进来”对接洽谈450余次,82个项目成功签约,43个项目落户通化,项目履约率达到90%。

  城市面貌明显改观。新建续建棚户区安置房2753套,完成老旧住宅小区改造16.7万平方米。建成官道岭大街、通化大街等地下综合管廊。6条市政道路和集贸步行街改造、文化桥翻建等工程完工。新建热源厂投入使用,新增供热能力260万平方米。城市取水口上移工程开工,完成工程总量的60%。改造室内老旧燃气设施1.2万户,新增燃气用户3058户。南山植物园、红岭公园等10座公园游园完成前期工程。江东截洪沟雨污分流、市区6条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工程完工。更新新能源公交车76台,开通5条定制公交和通化至白山城际公交线路、通化至沈阳省际定制客运专线,“交通一卡通”实现全国225个城市互联互通,公交车实现手机移动支付。城市管理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城市管理效能提升三年行动,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拆除违建10万平方米,露天市场得到有效治理和规范。城区3个出入口整治取得新成果。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QQ在线咨询
售前咨询热线
18028555823
售后咨询热线
18028555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