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市民提到北京经开区不仅会想到自动驾驶汽车,“新药智造”也将成为经开区的新标签。
2月14日,北京经开区举行全球“新药智造”合作伙伴大会,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全球“新药智造”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简称《行动计划》)及相关产业支持配套政策。
《行动计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北京经开区生物医药健康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
已聚集生物医药健康企业3500余家
医药健康是北京产业发展的一块“金字招牌”,北京经开区占全市医药健康产业近一半规模。截至目前,北京经开区225平方公里范围内聚集了各类生物医药健康企业3500余家,逐步形成了龙头引领、集群共进的发展格局。
同时,北京经开区积极吸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等六大中心落地,搭建了全市首创的“概念验证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样中心-中试基地”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
2022年,北京经开区生物医药健康产业产值约900亿元,累计上市企业21家,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按照《行动计划》,力争到2025年,北京经开区生物医药健康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规上企业总数突破120家,上市企业数目突破30家,在细胞与基因治疗、高端医疗装备智造等前沿赛道形成创新突破,新申报上市药品、二类及三类医疗器械产品100个以上,建设成全球“新药智造”产业高地。
将打造“一核两翼”产业发展空间
北京经开区将打造“一核两翼”产业发展空间。具体来说,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围绕核心区北部及亦庄镇老工业区建设8平方公里的产业核心集聚区。同时,向西辐射旧宫地区,围绕国家药监局六大中心新址规划旧宫地区近20平方公里的生物医药服务拓展区;向东依托台湖“两站一街”,形成高端总部经济聚集区,打造首都东南部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创新高地。
北京经开区将通过城市更新来筑巢引凤,逐步盘活利用未出让产业用地、低效产业用地等潜在可利用产业空间,分布供应近380公顷产业空间。同时,采取模块化装配方式,建设满足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需求的标准厂房、中试基地和特色产业园区,或根据企业实际需求为企业代建厂房,三年内累计提供50万平米标准厂房空间。此外,支持各类主体以国际一流产业园为标准,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为产业聚集和中小企业孵化提供良好环境。
根据最新发布的配套政策,北京经开区将对首次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的高端医疗装备产品的研发生产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资金300万元;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首次取得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在区内经认定的医药产业空间产业化的企业,按照项目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30%的比例给予一次性奖励;新成立或新迁入亦庄新城,从事高端医疗装备研发、生产、服务的中小微企业,按照实际租金50%的比例给予补贴……
“北京经开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优势,将助力药械智能化变革,与药品、器械创新产品开发、医疗服务、数据管理等全方位结合,推动多学科技术交叉融合发展,推进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升级。”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说。
构建1+N政策体系,符合条件企业可享多项政策优惠
“当我们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创新企业,北京经开区就为我们提供研发空间、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的全方位服务。当我们发展壮大之时,北京经开区帮我们协调了承载空间。”北京经开区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神州细胞创始人谢良志告诉记者。
越来越多的企业享受到经开区实惠的政策扶持。为落实《行动计划》,经开区构建了1+N政策体系。“1”是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普适性政策,“N”是细分赛道的专项政策。在本次大会上,北京经开区率先发布了面向细胞基因治疗、高端医疗装备两个关键赛道的专项政策。
普适性政策与专项政策互为补充,符合申报条件要求的,可同时享受。在兑现方式上,推行“线上受理、一网通办、限时办结”模式,扩大“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条款的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经开区将鼓励企业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发挥市场主体积极性,与国家试验室、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形成战略性、关键性创新成果。对承担国家、北京市重大科技和产业专项的,给予最高1:1的资金配套,年度支持金额最高2000万元。聚焦高端医疗装备和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全球产业前沿领域,鼓励企业开展创新品种早期研发、临床研究,单个企业年奖励额度提高到1亿元。
对于生物医药企业来说,一项创新走出实验室并不容易,成果转化链条上的每一环都不可少。北京高校、科研院所的数量和科研实力居全国首位,“我们将积极对接北京市高校院所、国家实验室、三甲医院,建立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家智库和人才图谱,吸引优质成果转化项目在北京经开区落地。”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说。
同时,北京经开区支持高校和企业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推动清华、北大、中科院等顶尖高校以“揭榜挂帅方式”,为企业产品涉及的关键核心技术提供解决方案,形成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全链条。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