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迈入最后的倒计时。12月23日,刚刚上市两周的京东健康市值突破6000亿港元,已经超过了阿里健康加上2个平安好医生的总市值,成为2020年末大健康行业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而在刚刚过去的“双11”,来自天猫的数字显示,紫外线消毒机同比增长超过1000%,体检、疫苗等医疗服务增长超过1500%,维生素等保健食品增长超过1600%……从业者惊呼,健康消费爆棚“过去10年中前所未见”。
全球抗击新冠疫情背景下,挑战和机遇并存,有人惨淡维持,有人奋起直追,年末的这些碎片,拼凑出大健康行业这一年来蓬勃发展的画面。
艾媒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大健康市场规模已经达到8.8万亿元,预计2020年达10.1万亿元。回望2020,我们从无数个关键词中窥见行业格局的变化和发展,而如果这一年只能有一个关键词,那一定是“健康”。
互联网医疗驶入快车道
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大众对于线上就医的接受度快速提高,互联网医疗驶入快车道。有人将2020年称为互联网医疗的“爆发元年”。
国内知名大数据分析公司Analysys易观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医疗年度分析2020报告》表示,2020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将达2000亿,市场增长达46.7%,达到2015年以来最高增速。
来自互联网医疗头部企业平安好医生的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平安好医生APP新注册用户同比增长10倍,新用户日问诊增长9倍。2020年上半年,平安好医生核心业务在线医疗逆市保持高速增长达106.8%,收入6.95亿元人民币。
政策的密集出台,为互联网医疗发展打通梗阻。2月,国家卫健委先后发布3份涉及互联网医疗的文件,提出充分发挥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优势,鼓励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及药品配送服务,增加新冠肺炎在线预检服务等。3月,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发文提到,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也发文提出,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载体,在卫生健康领域探索推进互联网医疗医保首诊制。
疫情“封锁”和政策助力之下,公立医院也纷纷触网。国家卫健委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经有900多家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的地级市的2.4万余家机构,有55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提供线上服务。疫情防控期间,“互联网+医疗健康”开辟的第二战场,提供防疫科普、在线咨询、心理疏导、远程会诊、慢病复诊、药物配送等一系列服务,有效防止人员聚集,降低线下聚集感染风险,保障了大众的医疗需求,发挥的作用获得充分肯定。
而在疫情驱动下,医疗领域的数字化进程也在加速。以腾讯医疗为例,基于腾讯人工智能(AI)、大数据(Big Data)和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为基础的ABC核心技术布局,腾讯在医疗行业打造"数字化助手”,推动就医流程更为高效快捷优质的雄心初现。数据显示,通过微信医保支付和医保电子凭证,腾讯已连接超过11亿用户、3.8万个医疗机构服务号,覆盖全国31个省150个城市,并助力全国众多医院、药店、机构打通支付、查询等医保服务的重要环节。
中医药趁势出海
如果要在2020抗击新冠疫情力量中评选“网红”,中医药当之无愧。与17年的抗击“非典”时中医临危受命不同,对抗新冠肺炎,中医药及早介入成为共识。
“大疫出良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的药物中,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受到众多院士专家推荐,被总结为中医抗疫的“三药三方”。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一时间,美国、法国、德国等海外中药材销售火爆,尤其是与抗疫相关的中草药更是“一味难求”。4月,国家药监局批准将治疗新冠肺炎纳入到“三药”的新药品适应症中;“三方”中的清肺排毒颗粒和化湿败毒颗粒,也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拿到国家的临床试验批件。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中医药借势出海,开拓新的市场。以岭药业12月16日发布的公告显示,该公司于近日收到津巴布韦药品管理局核准签发的注册批准文件,批准专利中药连花清瘟胶囊符合津巴布韦补充药物标准注册。目前连花清瘟胶囊已在加拿大、巴西、俄罗斯、罗马尼亚、科威特、菲律宾等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上市许可,并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启动了注册申请工作。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大环境下,凝结着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精华的中医药发挥了独特优势和作用。作为国药集团现代中药板块核心平台,中国中药在抗疫期间向国内应急供应超过9500万剂中药配方颗粒产品,并根据临床治疗方案调剂“化湿败毒颗粒”“透解祛瘟颗粒”等处方药品,同时,向境外63个国家、地区发出超过足够210万人次使用的配方颗粒产品。此后,以1.5亿元受让化湿败毒颗粒临床试验批件、专利及药品注册证书的广东一方制药,也推动这一抗疫名方以药品身份进入阿联酋市场,标志着中国中医药在全球抗疫中再一次得到认可。
追捧和争议并存。无论是2月的“双黄连事件”还是10月的“板蓝根事件”,都折射出大众对于中医药认知的提高仍然任重道远。而如何用世界懂的语言来表达中医中药,如何突破文化障碍和法规瓶颈,如何让现代科学与传统经验结合,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是迎来天时、地利、人和大好机遇的中医药,能否抓住风口,破浪前行的关键所在。
生物医药竞赛开启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而在全球抗疫战场中,生物医药迎来的机遇远大过挑战。
数据显示,2016-2020年生物医药市场飞速增长,2020年市场规模预计3500亿元,复合增长率18.1%。2020年,我国生物医药市场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生物医药市场。在其他行业备受疫情压制的背景下,医药板块刚需凸显,2020前三季度医药上市公司营收同比增长5.09%,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9.29%。
率先开启竞争赛道的是病毒诊断。早在疫情暴发之初,华大基因、万孚生物、达安基因、复星医药等相继推出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并通过欧盟CE认证以及美国FDA签发的紧急使用授权(EUA)等销往海外市场。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科学可靠的疫苗,被视为战胜病毒的最后手段。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疫苗市场的增量也肉眼可见。世界卫生组织此前预计,2021年底前将向世界提供20亿剂新冠疫苗。而兴业证券一份研报估算,在假设接种程序为2剂、疫苗保护效率为100%且为终身免疫的情况,全球大约需要45亿剂新冠疫苗。
截至12月,中国已经有14种新冠疫苗进入临床实验,其中有5种疫苗进入三期临床实验。这5种疫苗分别为国药集团下属武汉生物研究所的灭活疫苗;国药集团下属北京生物研究所的灭活疫苗;军科院联合康希诺公司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重组蛋白疫苗;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灭活疫苗。此外,复星医药和德国BioNtech公司共同开发合作的mRNA新冠核酸疫苗,已在国内开启II期临床试验。
从病毒快速诊断试剂,到新冠疫苗的研发,围绕疫情衍生的需求,2020年生物医药行业表现超过行业平均水平,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随着技术创新、居民保健意识等因素的驱动,国内生物医药市场将迎来快速扩增时期。
南方日报记者 严慧芳
●数读
●10万亿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核算,2018年全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健康产业增加值)为6.3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占GDP比重7.08%。按照健康中国规划,202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要达到8万亿元,到2030年达到16万亿元。不过,2020年受疫情影响,加之医药制造、医疗器械、医疗健康等各细分领域的发展带动,大健康产业发展有巨大空间和市场。艾媒咨询估算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9年,中国的大健康产业规模保持较快增长。其中,2019年中国大健康产业规模达到8.8万亿元,预计2020年仍然会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产业规模将达10.1万亿元。
●2000亿
Analysys易观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医疗年度分析2020》预计,2020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将达2000亿,市场增长达46.7%,达2015年以来最高增速。其中,易观千帆的数据显示,问诊仍是重要的流量入口,平安好医生APP月活跃人数领先,已经占据问诊市场80%以上流量。
●88.5%
2019年我国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四类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为16.5%,与2015年的18.5%相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但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同时因慢性病死亡的比例也会持续增加,2019年我国居民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88.5%,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80.7%,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900家
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政策效应日益显现,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互联网医院仅有100多家,到2019年上升到530家,目前全国已经有900家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的地级市2.4万余家医疗机构,55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可以提供线上服务。全国30个省份已经建立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用新手段监管新业态,开展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项整治,强化隐私保护,确保医疗质量和数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