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解读成都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行。围绕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成都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小斌详细介绍了未来成都科技创新工作的着力点和“实招”。
丁小斌介绍,成都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发挥技术创新、要素集聚、平台溢出、成果转化的优势,构筑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的系统部署,为落实好全会精神,将重点从4个方面抓好落实,以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培育。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强化和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既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优化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成都市近年来有力促进企业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2022年成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15万家,同比增长45.5%;今年上半年,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2家,总数增至17家,居全国第7位;上半年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33家,同比增长7%。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全球第29位。
为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成都将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支持企业通过自建、联合高校院所共建等方式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链主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组建创新联合体,针对重点产业技术需求,采取“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购买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单位科技成果在蓉转化的投入,给予后补贴;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产业急需人才,推广设立“产业教授”岗位,深化校企“双导师”制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博士人才;支持企业创新产品首购首用,在政府重点工程、投资项目及国有投资项目中使用创新产品,对购买使用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的,给予研制和应用单位双补贴。
二、增强高能级创新平台成果溢出能力。高能级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在集聚创新资源、汇聚创新资本、凝聚创新人才、孵化创新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创新资源要素加速向重大高能级创新平台汇聚的同时,成都要发挥高能级平台策源优势,实现创新成果向产业高质量发展溢出。
去年成都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9家,今年上半年新增6家,总数达145家,累计布局建设国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0个,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正式揭牌,4个方向天府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即将签署共建协议并揭牌启动建设。
下一步,成都将加快推动西部(成都)科学城与相关区县建立跨区域“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协同创新模式,深化“总部+基地”“研发+制造”新型协作关系,探索“统计分算、财税分成”的跨区域合作机制。支持重点产业园区对接国家实验室、天府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创新平台,在航空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规划布局成果应用转化基地。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府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组建专业化、市场化成果转化运营公司,按照“研发机构+孵化公司+转化基金”的运营模式,推进原创成果“沿途下蛋”“沿途孵化”。
三、优化完善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去年,成都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9593件,同比增长26%。数据表明,成都市科技成果产出丰硕,但存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高,“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问题。 为了破解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成都将全力进一步优化完善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成都科创生态岛,构建要素聚合、转化服务、成果展示、产业育成等创新转化服务生态。聚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绿色低碳等产业生态圈,布局建设一批中试熟化、概念验证、小批量试生产中试平台,建立环评、能评、安评等绿色通道。培育壮大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组建成都市技术转移联盟;开展技术经纪(经理)人队伍建设三年行动,建设成都技术转移学院,支持技术经纪(经理人)申报市级重点人才计划。组建天使投资母子基金、支持区(市)县联合创投机构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群,聚焦“投新、投早、投小、投硬”。常态化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行动,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建设,设立成果专员,提供成果转化制度性、机制性保障。
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筑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涉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很多难点、热点、痛点问题。要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支撑,既要优化创新生态,也需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近年来,成都制定实施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30条”,推动37家在蓉高校院所和国有企业出台改革办法,1000余项成果完成分割确权或赋权转化。“先确权后转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模式被誉为科技界的“小岗村”改革;“建设‘科创通’服务平台”等14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
为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全面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成都将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强化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协调能力,组建成都市委科技委员会。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探索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形成的国有股权,区别于有形资产形成的国有股权的管理办法。推进科技人才评定、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
同时,加强国资国企创新转化激励,鼓励实施成果转化项目跟投、虚拟股权和收益分红等激励。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保持市、区(市)县两级财政科技支出稳定增长,做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用地保障,推行新型产业用地和科研设计用地管理。建立完善成果转化、国企创投尽职合规免责制度,为创新解压松绑。(王洪江、实习生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