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每28.5秒,就有一部智能手机被生产制造出来;每60秒,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每步行15分钟,就会遇到一座社区公园……深圳,正以争分夺秒的姿态,奋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座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正加速建成。
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4年前的今天,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深圳迎来新的重大历史机遇和光荣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一伟大实践的重大时代性开启。
踏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作为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更要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案例和精彩样本。
4年砥砺前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进入全面铺开、纵深推进阶段,实现了多个新突破: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部工业增加值首次实现全国城市“双第一”,出口规模连续3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
新台阶、新篇章。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深圳正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坚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创新要素涌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竞争力增强
在深圳光明区公常路与光侨路交会处附近,往东莞黄江方向,沿途布局着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筹)以及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等。
这里,是光明科学城,是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的重要节点。《意见》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走进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4楼,一个智能“生命铸造厂”映入眼帘:11台自动化功能岛区里的机械臂熟练地把多个生物试剂和样品放进微孔板,实现高通量操作。“这是合成酵母产线,产线分为11个工序,每一个工序就是一个功能岛,就像‘生产车间’一般,可以实现自动化、标准化、流程化生产。”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工艺师司同介绍。
摊开深圳创新版图,可以看到一项项创新项目、成果加速建设和落地:自由电子激光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窗口指导”;出台实施基础研究“深研”规划,164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加快推进;首台国产ECMO、开立生物血管内超声等高端新品陆续获批;高质量建设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深圳创新动能,正稳步增强。目前,深圳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3万家。
2022年,深圳正式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重要政策文件,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
坚持工业立市、制造业当家,深圳推动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向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加速迈进。
先进制造项目建设提速。中芯国际12英寸线、华星光电T7二期、联想南方智能制造基地等项目建成投产,华润微电子12英寸线等7个百亿级工业项目开工建设;首批72个工业上楼项目已立项40个、开工33个。
新支柱产业加快形成。《深圳市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正式印发,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支柱。上半年,深圳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其中,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量分别增长170.2%、32.6%。
数字经济风生水起。打造国内第一、世界领先的极速先锋城市;率先建5G-A第一城;印发《深圳市数字孪生先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23)》,建设“数实融合、同生共长、实时交互、秒级响应”的数字孪生先锋城市。
综改试点任务全面落地。第一批综合改革事项清单已全面落地见效,4方面18条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向全国推广;放宽市场准入24条特别措施加快落地;深圳数据交易所累计交易金额超27.7亿元;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等揭牌成立;2020年8月创业板注册制下首批18家企业成功上市;获批全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
如今,深圳现代化产业体系竞争力明显增强。2022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3%;规上工业总产值4.5万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1.1万亿元,首次实现全国城市“双第一”。近日,第五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出炉,深圳共有310家企业通过审核,新增数量全国第一。
出台首创性法规,营商环境改革再升级
“感觉我的人生从今天开始又开启了崭新的一页。接下来我会好好工作,好好陪伴家人把生活过好。”今年6月20日对于全国首宗个人破产案件的债务人梁先生来说,是新生活开启的一天。得益于《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破产法庭向全国首宗个人破产案件申请人梁先生送达裁定,批准免除他对债权人在重整计划载明的债务范围内未清偿债务的清偿责任。
2021年3月1日,国内首部个人破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正式施行。近年来,深圳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出台了多项全国首部、具有创新性的法规。
立足改革创新实践需要,加强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2019年至2023年6月30日,深圳新制定出台37部和修改32部地方性法规,包括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等一批全国首创性地方性法规。
不仅如此,深圳还在全国率先实施街道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直播式执法模式已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政府透明度指数居全国较大城市首位。
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是《意见》提出的重要内容。作为首批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的城市,深圳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推出多项重磅政策。出台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和首批200项改革事项清单;发布用电营商环境20条改革举措,全面消除工业园区转供电加价现象;出台数据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和数据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印发《深圳市优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年)》《深圳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深圳市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的内生动力;重磅推出20条举措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
在数字政府建设方面,深圳在全国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中实现“四连冠”,政务服务事项100%可网办,269个事项实现“秒报秒批一体化”。
厚植营商环境沃土,企业生机活力迸发。数据显示,深圳商事主体数量稳居全国城市第一、突破400万户,累计上市企业535家,世界500强企业增至11家,连续三年获评全国工商联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
文艺精品不断涌现,城市文明建设焕发新魅力
8月18日至20日,深圳出品的舞剧《咏春》将在广州大剧院上演,这部凭借“舞蹈+武术”的热血刚劲风靡全国的文艺作品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事实上,自3月以来,《咏春》已在全国演出超70场,经常一票难求。这背后,是深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体现。
构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文明创建蔚然成风。成功举办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连续6届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实施公共文明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同时,成功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1个、示范项目2个;省级示范区1个、示范项目3个。在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2020年度、2021年度“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中,深圳连续两年排名第一。
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讲述大湾区奋斗者故事的电视剧《青春之城》多次刷屏朋友圈;大力推进“新时代文艺攀峰工程”,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等6部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博会、深圳设计周、深圳读书月等“文化名片”精彩纷呈;“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加快建设。2022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2600亿元,文化企业数量超过10万家。
体育事业加快发展。海岸赛艇、国际象棋(群体)、田径、冰球4个国家队训练基地建成;国家水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落户;西丽湖X9高校院所联盟赛艇联赛等活动成功举办。
城市功能布局不断完善。编制上报《深圳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深入实施国家交通强国首批建设试点和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轨道交通五期建设规划获批开工,运营总里程达559公里,综合管廊累计建设达175公里,海绵城市面积达441平方公里。
深圳,正成为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引领者。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人民幸福感不断攀升
去年9月,市民钟先生家楼下迎来了一所新学校——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福龙学校:“我孩子今年转到福龙学校来读了,一是就近,二是我对学校未来的教学质量、师资力量也有信心。”
不断有学校“上新”,是深圳基础教育发展近年来的常态。一张张学校图纸变为真实的现代化学校背后,离不开深圳对基础教育力度空前的投入。2022年,深圳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0.6万个,新增幼儿托位7000个。同时,深圳成为首批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累计组建基础教育集团53个,在全省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中连续4年居珠三角城市第一。
一直以来,深圳朝着民生幸福标杆的方向,努力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让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攀升。
“深圳出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后,在家门口的社康中心就能刷医保了!政府真正在为我们着想!”来自江西的盛爷爷如此说道。
如今,深圳全市实现市级医疗中心和基层医疗集团按行政区、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按社区全覆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已在800多家社康中心开通,真正实现了本地参保人“在哪就医结算”、异地参保人就能“在哪就医结算”。
目前,深圳发布了全国首个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三甲医院增至32家,2家医院进入全国医院综合科技量值前100名,8家医院进入全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同类百强。
围绕满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保障要求,深圳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筹集力度。近期,深圳对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作出调整,将原来规划的建设和筹集保障性住房54万套(间)的目标,调整为不少于74万套(间),大幅增加的20万套(间),均为保障性租赁住房。
在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方面,深圳开发“@深圳—民意速办”一体化平台,累计办理民生诉求超1100万件,总体满意率超99%。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进,加速奔赴可持续发展先锋
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主题是“倡导绿色低碳 共建美丽中国”。作为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在打造绿色名片上一直走在前列,正加速奔赴“可持续发展先锋”。
一座城市里,藏着1260个公园,这是深圳人的生态福利。在深圳,每15分钟就能走到一个社区公园。如果按1天逛1个公园的节奏,走遍深圳所有公园,要花近三年半时间……
目前,深圳实施“山海连城”计划和“公园城市”行动,累计新建改造公园1260个,累计建成绿道3119公里、碧道658公里以上;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全部达到Ⅳ类及以上,茅洲河、大鹏湾分别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提名案例、美丽海湾案例;PM2.5年平均浓度降至16微克/立方米。
现代化的深圳更有“野性”的一面。“在深圳这个城市里,生长着600岁的古榕树,飞翔着300多种候鸟和留鸟,有灵长动物猕猴称霸的孤岛,有全球唯一一个位于市中心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季常青的山野,开放着2000多种野花,整个中国六分之一的蝴蝶品种、十分之一的蜻蜓品种都可以在这个城市里发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全国首播深圳自然故事的系列纪录片——《野性都市》提到。
在落实“双碳”目标方面,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碳市场流动率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86万辆,位居世界城市前列;公交车、巡游出租车、网约车100%纯电动化……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与自然共生共融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如今,深圳正保持深圳速度深圳效率,跑起来、抢时间、争一流,以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首席记者 陈小慧)